位于苏州高新区的东吴博物馆内有个“千镜堂”,展示了从史前文化时期到清朝四千多年间种种近千面镜子,其中铜镜系列数目之多、种别之富厚、票鹄氘上乘,在海内众多博物馆中位列前茅。这品类繁多、内在奇异的古代铜镜,不但有较高的艺术和浏览价值,还能触感人的遐想,由古及今。举目环视,感受似乎大千天下诸多要义,在窥镜的“面面相觑”中,有了豁然爽朗之感。
譬如三叶铭带蟠螭纹镜,这面铜镜镌刻有铭文,曰:“内清质以昭明,绚烂象夫日月,心忽扬而愿忠,然壅塞而不泄。”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名相吕蒙正的故事。吕蒙正,字圣功,河南洛阳人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状元,天子为状元写诗赐宴就是从他最先的。自988年起,他当了多年宰相,是历史上第一位直接从平民身世的宰相,又是第一个书生宰相、状元宰相。吕蒙正为人宽厚质朴,素有重望,以正道矜持,遇事敢言。镜中的故事纪录,宋太宗时,朝中有仕宦家里藏着这面古镜,听说能照见二百里远。该仕宦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吕蒙正,以博取其好感。弟弟找到吕蒙正,提及此事,吕蒙正笑着对弟弟说:“我的脸面不过碗碟巨细,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吗?”弟弟连忙面红耳赤,欠好再说什么。这个故事出自《宋史·艺文志》中欧阳修的《归田录》,欧阳公纪录这个故事后感伤:“闻者叹服,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。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,昔贤之所难也。”即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深为叹服,不觉拿吕蒙正比作唐朝宰相李靖。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,这可是已往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。
司马光在《涑水纪闻》中还纪录了一件吕蒙正的小事,说是他刚担当参知政事,一次进入朝堂议事时,有一仕宦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,这小子也能加入谋划政事吗?吕蒙正充耳不闻,装作没有闻声似的走已往了。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寅却很是生气,要去追问谁人人的官位和姓名。吕蒙正急遽阻止,不让追问。退朝以后,同寅们仍然愤愤不平,后悔其时没有追究谁人云云放纵,吕蒙正却劝说,知道了谁人人的姓名也许就终生不可遗忘,多了一个刚共事就心有隔膜者,那还不如不知道谁人人的姓名好。不知道这人的姓名,反而多一个不会意存芥蒂的同事,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损失呢?周围人听了这话都无不钦佩吕蒙正的怀抱。
说到镜子文化,不禁勾起对中学课本中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一文的回忆。这篇名篇写道“修八尺有余,而形貌昳丽”的邹忌,在早晨穿衣戴帽时看了一眼镜子中的自己,于是问家人,效果从妻子、妾和来客口中获得的是一致谜底,自己比城北徐公帅。但邹忌自己客观,仔细看了徐公,感受自己照旧缺乏对方,再照镜子,又明确差的还不是一点点,于是,明确了妻、妾和客人不如镜子客观的原理,妻子偏心于他、妾畏惧于他、客人有求于他,这种种的主观缘故原由,就会导致人不如物之客观。
千镜堂中年龄时的吴王画像镜、隋代的瑞兽铭文镜、唐代的金背十二生肖镜……让人叹息前人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的醒世隽语,更感受到这“千镜涵忠廉”的人文意蕴。
(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)